Kevin Bogusch | Oracle 資深競爭分析師 | 2024 年 1 月 22 日
只要是有房子的人,都知道要維持車庫乾淨有多不容易。您一開始會有一個整齊的環境,以及似乎無限的空間,可用於儲藏、架設工作台,甚至放置一些健身器材。但很快就會看到這裡有幾個箱子、那裡有幾個箱子,整個區域變成混亂的迷宮,沒太多空間走動,更別說要停車。
雲端運算可能會帶來同樣的挑戰。隨著企業利用雲端的可擴充性和彈性,短短幾分鐘內就能佈建伺服器和運算執行個體,雲端環境可能很快就會塞滿未使用或未充分使用的資源,而增加不必要的複雜性並耗盡 IT 預算。畢竟,雖然雲端運算為客戶提供了只需針對所選雲端資源付費的優點,但無論使用者是否使用這些資源,雲端服務供應商 (CSP) 可能仍會向客戶收取費用。
此時便需要雲端成本最佳化。其目標是讓雲端環境更有效率且較不複雜,最終降低成本。本文將探討此流程的運作方式、難以實施的原因,以及成功最佳化雲端成本要遵循的最佳實務。
雲端成本最佳化是減少雲端運算服務整體成本,同時維護或提升效能的過程。雲端成本最佳化的目標是根據實際需求調整成本,而不影響服務品質或效能,通常會透過限制過度佈建的資源、未使用的執行個體或效率不佳的架構等支出來達成。這是確保降低成本並提供適當雲端資源的平衡做法,以維持尖峰效能、促進成長,並確保符合規範和資料安全性。
雲端成本最佳化也是一個動態流程,因為隨著雲端工作負載需求不斷發展,雲端定價和服務選項也會不斷改變。因此,雲端成本最佳化需要詳細的指標、分析和自動化工具。
一般而言,雲端成本最佳化涉及兩個核心計畫。
重點精華
在雲端運算初期,公司經常未充分瞭解成本,就急於利用雲端的可擴充性、彈性及易於佈建特性。但隨著雲端採用增加,定價和服務模型變得愈來愈複雜,導致許多企業的雲端資源未充分使用,成本意外超出預算。
雲端成本最佳化因此應運而生。雲端成本最佳化的早期嘗試涉及手動監控使用量並調整資源配置,但持續的雲端成長使得此流程成為挑戰。例如,雲端供應商開始為工作負載提供幾乎無限的執行個體大小選項。除了伺服器大小之外,IT 團隊還必須針對記憶體、資料庫、運算能力、圖形處理、儲存容量和資料傳輸速度等其他變數進行選擇。由於要考量這麼多因素,為工作負載選擇正確大小的執行個體變得很困難,許多公司不願購買比所需更多的容量。
為了協助客戶避免不必要的支出,雲端供應商開始提供全方位的成本管理工具來深入瞭解資源使用率、成本細目和最佳化建議。除了這些成本管理工具之外,許多公司也已制定策略和最佳實務來獲得最大雲端投資報酬率。其中包括使用自動化來視需要擴大和縮小資源、識別雲端供應商的折扣機會,以及持續監控和調整作用中的雲端服務。
許多公司還採用了結構化的雲端成本最佳化方法,透過指派專屬團隊成員來監督流程。該責任可能涵蓋多個角色,包括雲端架構師、雲端營運經理、雲端財務分析師和雲端成本工程師。更普遍的做法是,公司與多位利害關係人成立雲端治理委員會。此團隊也稱為財務營運或 FinOps,負責制定和實施最佳實務,以進行成本管理、維護、大量關閉未使用的資源和其他降低成本的程序。
成本控制顯然是雲端成本最佳化的主要目標,但這並不是此流程重要的唯一原因。雲端成本最佳化還可解決雲端效能最佳化和安全性挑戰,同時提供其他優點。
以下是實施雲端成本最佳化策略的最重要原因。
持續控制雲端成本,感覺像是徒勞的行為。這是因為雲端的許多優點 (例如自助服務以及可無限擴充的資源) 可能是福,但若未經適當管理,也可能是禍。複雜的雲端定價模型通常是問題的根源。
例如,軟體即服務 (SaaS) 定價通常是以公司購買的雲端訂閱數量為基準,因此需要公司仔細監控訂閱以確保不會閒置不用。同時,基礎架構即服務 (IaaS) 模型通常是以公司每個月在 CSP 平台上保留的運算、網路和儲存容量為基準,因此更加複雜。
在分散式雲端環境中,IT 團隊可能發現自己前所未有能夠對新的雲端資源立即做出決策。隨著整個組織有更多團隊利用這項能力,成本可能會快速增加,特別是在無人監控是否需要新資源或需要多久的情況下。某些雲端供應商提供的自動調整功能可能有助於控制成本,但這不是萬能之計。公司仍須建立明確的自動調整政策,根據效能指標指定調整觸發因素,並建立最小和最大調整限制。
雲端計費的複雜性也可能使得雲端成本最佳化的挑戰更為艱鉅。問題在於這些數不清的雲端組態選項可能有各自的定價模型。因此,雲端帳單平均包含數百行、甚至數千行資料。隨著 CSP 新增功能和定價結構更是複雜。這對使用多個 CSP 的公司尤其如此,每個供應商都有自己的帳單術語。在大多數情況下,瞭解和分配雲端帳單中每行明細的責任會落在財務專業人員身上,但他們可能沒有解讀這些費用的經驗或受過相關培訓。因此,他們可能無法建議 IT 團隊如何最佳化支出。
雲端成本最佳化須每天實踐。不像會計需要每月或每季報告,決定公司何時必須加速作業以如期完成;雲端成本最佳化是主動且持續的過程。持續的雲端創新和不斷變化的組織優先順序,使得雲端成本最佳化必須格外注重細節。因此,公司若能愈早召集多方雲端利害關係人組成常委會來監督雲端成本和政策,就愈容易持續控制成本。
明確的雲端資源採購和導入政策是雲端成本最佳化的最佳實務基礎。制定這些政策之後,公司即可將其嵌入雲端工作流程,以自動處理即時探索和及時回應。
下列八個最佳實務可協助公司建立雲端支出的成本紀律:
成功的雲端成本最佳化不會等到雲端導入後才開始。早在移轉前就開始了。當公司建立移至雲端的案例,並進行供應商甄選流程時,他們有獨特的機會可建立成本意識文化。
建立協作的 FinOps 團隊是第一步。此群組應該監督成本控制,以及與如何在整個組織中採購和導入雲端技術相關的所有政策。以下說明 FinOps 團隊如何搶先制定符合成本效益的雲端策略。
除了提供彈性的隨用隨付和訂閱式定價模型之外,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 (OCI) 還提供一套成本管理工具,可協助主動管理和修改雲端使用量和支出,使其成為符合成本效益的雲端解決方案。Oracle 成本管理工具著重於下列五個雲端成本最佳化關鍵領域:
無論雲端成本最佳化作為文化計畫還是技術計畫,成本管理工具一律扮演關鍵角色。藉由結合這些工具與明確的政策和有效的溝通策略,公司就能維持對雲端支出的控制,並降低超出預算的可能性。
雲端設定成本是多少?
雲端導入成本可能會因數個因素而大幅不同,包括公司的資料存放區大小、其運算需求、移轉到雲端環境的應用程式數量,以及所需的資料傳輸量。雲端導入成本通常包括雲端服務供應商的設定費用,以及雲端應用程式的每位使用者訂閱費用、規劃和管理導入的內部和外部資源成本、資料移轉成本,以及員工培訓成本。視專案的範圍而定,可能還需要額外的全職 IT 資源。
雲端成本有哪些不同類型?
除了上述初始導入成本之外,雲端成本還包括訂閱以及雲端資源 (例如伺服器、儲存體和網路容量) 使用量的每月費用。雲端服務供應商可能會有不同的定價結構,但通常每個月會針對使用的伺服器數量、雲端中儲存的資料量、雲端與外部來源之間的資料傳輸、資料庫服務、技術支援以及其他服務 (例如分析或安全性) 向企業收取費用。
雲端為何如此昂貴?
雖然有些公司可能會認為雲端運算很昂貴,但許多其他公司則認為雲端是最符合成本效益的運算模型。相較於內部部署運算,雲端少了硬體和軟體的前期費用,因為這些硬體和軟體是由雲端服務和應用程式供應商負責。雖然雲端運算包括內部部署運算模型所沒有每月訂閱和使用量成本,但許多公司發現雲端的彈性以及可根據需求調整資源的能力,使成本更易於控制。
雲端是否值得?
投資雲端運算是否值得會視每家公司的個別需求而定。許多組織發現雲端運算值得投資,而公有雲的支出趨勢正是如此。一般而言,雲端運算客戶將成本效益、可擴充性和隨選服務視為雲端的主要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