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ke Chen | 內容策略師 | 2023 年 10 月 25 日
對企業領導者來說,在現今以資料為中心的世界中,雲端移轉似乎是理所當然的 IT 決策。不過,這並沒有簡單的一體適用策略。與內部部署資料中心相比,雲端擁有多項優點,這些優點會因組織而異。因此,在決定移轉到雲端時,企業必須考慮一系列複雜的實務與技術變數,而判斷長期的組織影響需要有周全的分析和遠見。
雲端經濟效益研究雲端運算的財務影響 (包括舊有硬體投資、每月雲端服務預算規劃,以及預計因更好的協作和技術創新而省下的成本等因素),以協助組織更準確地評估情況。雖然幾乎所有組織都可以從雲端運算獲益,但個別情況會決定達成此目標的做法和原因,使得雲端經濟效益成為決策過程中關鍵的一步。
雲端經濟效益是調查雲端運算對組織財務和功能影響的過程。領導者會評估潛在雲端移轉中涉及的關鍵因素。雲端經濟效益分析會衡量雲端與內部部署資料中心的投資報酬率 (ROI)、舊有硬體投資及總持有成本 (TCO) 等財務因素。
除了預期的財務和技術考量之外,雲端經濟效益分析還應考量下列文化因素:
重點精華
考慮雲端運算時,組織必須瞭解分析範圍不只是硬體投資或每月費用。取決於實際的功能、資料和預算,雲端移轉可能會完全改變營運和開發方式。在某些情況下,組織的 IT 配置可能較簡單,雲端移轉就會著重於提升可靠性和可用性,其他功能的影響則較低。
常見的雲端經濟效益方法將分析分成下列四大主軸:
總持有成本:資料中心總持有成本分析包括基礎架構成本,例如購買或租用實體建築、電力和冷卻系統以及網路。此外,還有硬體和軟體的相關成本;人事的相關成本,包括 IT 員工的薪資和福利、維護和支援 (包括軟體更新);如果資料中心需要大量電力才能運作,也會有能源的相關成本。
在雲端模型中,總持有成本會轉變為運算和儲存的每月使用成本,並概述人員配置需求的轉變如何影響薪資。雲端經濟效益分析細分這些詳細資訊,以提供整個組織的成本/效益洞察。
營運韌性:當地資料中心持續面臨影響可用性的現實問題風險。自然災害、停電,甚至是與基礎架構相關的當地政治,都可能導致內部部署設備意外停機。雲端供應商在服務等級協議中納入正常運作時間保證,並以備援為中心設計其業務模型,為客戶提供更大的韌性。
營運靈活性:許多不同的因素都可能改變網路流量,包括應用程式更新和遠端存取。為了吸收這些激增的流量,內部部署資料中心需要實體資源來處理尖峰負載。在雲端環境中,只要升級到更高的服務層級就能擴充。這為組織帶來靈活性,無論激增是暫時性 (例如節慶銷售) 還是顯著持續成長的開始,都能夠應付。
雲端經濟效益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雲端移轉會同時影響營運和 IT 中的有形預算和理論轉變。一體適用的策略並不存在;每個組織都有不同的內部和客戶需求,以及獨特的網路和硬體組態。此外,有些組織可能仍在使用為 2000 年代企業打造的網路,連線僅用於傳送電子郵件和上傳檔案。
雲端經濟效益可讓 IT 部門進一步瞭解組織必須做哪些短期和長期準備。雲端經濟效益分析應回答下列問題:
請思考以下兩個範例。在這兩個範例中,組織都必須衡量不同的變數,才能正確評估雲端經濟效益情況。
小型區域醫療集團:醫療照護網路的 IT 部門必須支援電子病歷、從物聯網 (IoT) 裝置傳入的資料、遠距醫療存取和一般營運。由於隱私權考量,也會有特定的治理和安全問題。網路應付的資料查詢和流量節奏通常很穩定,但也必須為緊急情況做好準備。
推出電動遊戲應用程式版本的軟體公司:在應用程式推出之前,開發和營運團隊的需求會推動內部 IT。工作包括促進程式碼基底協作,以及支援全球各地的遠端承包商。不過,應用程式推出會轉移焦點。現在,我們需要能夠管理預期使用者數量的伺服器,如果應用程式一夕爆紅,基礎架構必須有足夠的彈性,才能承受大幅激增的使用量。
雖然這兩個組織都可以從雲端獲益,但其情況需要不同的策略和不同的導入計畫。若未適當地考量雲端經濟效益,組織會浪費資源、浪費金錢或嚴重準備不足。在某些情況下,可能全部都會發生。
雲端移轉除了節省成本以外 (詳情請見下一節),還提供許多功能方面的優點,可提升整個組織的效率。這些優點包括:
可擴充性:在資料中心,資源成長 (無論是處理能力或儲存容量) 都需要購買和整合新的硬體。因此,當需求激增時,調整規模以符合需求可能是昂貴且緩慢的過程。在雲端環境中,資源使用量會根據組態和 SLA 視需要進行調整,讓您在需求增加時,能夠更輕鬆地保持穩定和運作正常。
改善協作:雲端基礎架構可更妥善地支援雲端應用程式、資料整合、遠端存取,以及其他彈性同步使用者的方法。雲端運算藉由授予工具、資料和通訊管道的簡易存取,大幅提升員工協作能力,並加速部門之間的資料分享。
彈性:雲端的可擴充性讓您能夠輕鬆應付突發的需求激增。例如,如果應用程式在意外爆紅之後,收到大量的下載要求,可能會無法及時升級當地資料中心的硬體,來容納不一定會回流的新使用者。由於雲端是以隨用隨付模型運作,因此可吸收突然的激增,無須進行長期投資或維護。
IT 生產力:使用雲端時,日常伺服器維護會成為雲端供應商的責任。因此,雲端移轉可減輕繁瑣但重要的 IT 工作負擔,讓員工有空專注於有益整個組織的更關鍵專案,例如治理或新產品開發。
提高安全性:雲端基礎架構提供許多資料安全增強功能。從實際的觀點來看,公有雲供應商將整個業務模型的重點放在確保客戶安全,因此對維護安全的投資和付出通常會超過個別 IT 部門。大型雲端供應商擁有更多層防禦、投資更多在最新的安全創新上、更有能力僱用稀少的安全性人才,並更快遵守最新的法規。此外,集中式管理可在最短或沒有停機的情況下,快速執行基礎架構和應用程式的所有修補和安全更新。
更優異的災難復原:與實施安全性時相仿,雲端供應商通常在災難復原方面提供更多的選項和更快速的執行,因為其業務模型是以資料可用性為基礎。更高的備援層級、快速容錯移轉以及隨時隨地存取,確保在發生自然災害時,使用者仍能復原資料。
雲端移轉的整體經濟效益包括立即節省成本,及其眾多功能優點對整個組織造成的財務影響。以下是組織透過雲端降低成本的幾種方式:
降低總持有成本:使用內部部署組態時,組織必須從最初採購到維護成本和組態階段,為硬體週期的所有階段規劃預算。在雲端環境中,供應商會處理資料中心需求。供應商的員工會負責更換和維修,因此雲端客戶不需要進行資本投資,也沒有持續的授權和維護成本。
節省無形成本:如果您的 IT 人員沒有維護工作負擔 (例如對有問題的伺服器進行疑難排解),他們可以將同樣的時間和心力花在何處?移至雲端後,這些人員就有時間推動組織的 IT 創新,並提高效率和穩定性。
營運支出而不是資本支出:移至雲端後,組織預算將從以營運支出為主的模型轉變為資本支出模型。這會建立更有效率的支出策略,因為雲端式營運支出預算規劃不需要對運算、儲存和容量這些可能永遠無法充分利用的資源長期進行前期投資。
視需要調整:使用內部部署資料中心時,硬體計畫必須考量資源使用量的最大可能。例如,如果預期即將推出的產品會提高流量,那麼 IT 部門就必須依該流量進行調整,並提供額外的安全網覆蓋範圍。不過,如果應用程式推出後產生的流量比預期小,就會浪費這些額外負荷。雲端供應商可使用隨用隨付定價模型,視需要調整。
理想的單一雲端策略並不存在。每個組織都必須根據其需求和預算評估,制定自己的策略。下列使用案例可以提供協助。這些案例提出了組織在制定雲端策略時,可能著重的幾個不同領域。此外,健全的雲端策略應考量組織獨有的挑戰;以下列出主要考量。
成本最佳化:對於擁有各種功能,而產生一系列工作負載需求的組織,雲端供應商可讓組織靈活調整運算、儲存和其他技術資源,無須投資可能無法充分利用的硬體。
可擴充性:對於工作負載會隨著客戶人數增加而擴增的組織 (例如新創公司),雲端平台提供了擴充能力,以根據業務需求分配成本。
災難復原和業務持續性:對於內部部署環境,災難復原有固有的挑戰。容錯移轉通訊協定仰賴備援基礎架構和實體環境 (例如本機公用程式和可存取性)。停機和資料遺失都會導致收入損失,此外還有維修或更換成本。雲端供應商透過服務等級協議提供穩定性和可用性保證。
數位計畫:雲端能夠依需求提供容量,而得以建立更高效率的開發週期。對於軟體和微服務版本,開發人員都可以專注於應用程式本身,而不是資源使用量、儲存空間或運算功能。這都會加快產品上市時間,進而提高收益。
遠端工作和協作:在雲端環境中,員工可以遠端存取應用程式和資料庫,為混合式工作提供更佳助力。這不僅為員工提供更大的彈性,而且透過共享應用程式和同步資料來源,協作也變得更容易。
總持有成本:雖然雲端可讓組織省下許多資料中心費用,但應評估移轉成本,包括潛在的停機。為了計算持續的總持有成本,組織應該將預估的每月技術費用與持續的管理和安全成本相結合。
安全與合規:雖然雲端供應商會處理底層基礎架構,但組織仍須負責用於存取雲端服務的資料和裝置 (無論是電腦、IoT 端點或智慧型手機)。確保資料安全與法規遵循,以及管理資料整合,屬於 IT 團隊的工作範圍。
供應商鎖定:由於許多廠商使用標準策略和流程,因此您可以直接從內部部署移轉到雲端。不過,從 AWS 移至 Google Cloud 或 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 則不然。供應商鎖定的原因,往往出於專有資料格式、應用程式鎖定於工作流程,以及業務流程變得依賴特定應用程式等限制。
技能和培訓:對於工作以當地資料中心維護和管理為主的 IT 團隊,雲端管理會帶來新的挑戰而需要培訓。組織必須投資,為其 IT 團隊提供適當的學習資源,並設定轉移期間的期望。
資料治理:組織必須持續制定治理策略,以確保工作負載符合必要的政府法規遵循標準,同時透過身分和角色來管理使用者存取。由於內部和政府規則不斷演進,因此治理需要持續投資時間和預算,以確保資料安全。
為了取得雲端移轉流程的核准,組織必須建立解決其特定需求的業務案例。政府機構辦公室的需求,會與小型技術新創公司或採用舊版資料庫的穩定公司不同。幾乎在任何情況下,雲端環境都可能提供更大的彈性,同時降低成本,但實現這些優點則取決於執行方式。
為了建立雲端經濟效益的合理業務案例,組織應考慮下列問題:
我們現有的資料中心成本為何?開始時,組織必須評估其現有的資料中心硬體、軟體、維護和營運支出。技術資源、授權、定期修復和維護以及人力成本全部加總,得出一個數字,即為雲端經濟效益分析的基準。
移轉有多困難?初次移轉到雲端,會為每個組織帶來不同的費用。有些公司的收入取決於透過應用程式查詢資料庫記錄的較大客戶群;相較於這類公司,對於現有組態具備資料庫和內部網路的組織而言,移轉可能較為直接。移轉可以分階段逐步完成,也可以在規劃停機並提供備份策略的情況下一次完成。組織必須預估移轉的一次性成本,包括在新基礎架構上測試應用程式的時間。您有許多自訂或自家開發的應用程式需要移至雲端嗎?
每月雲端成本為何?移轉完成後,組織就可以開始根據歷史使用量和近期活動的組合,查看預估的每月成本。除了供應商每月費用預估之外,預算預測還應該包括相關成本,例如管理時間、培訓和治理。
這會如何改善流程?如果雲端移轉將降低每月成本,這就為轉型提供了強大的業務案例。不過,決策者應查看數字以外的資料,以完全瞭解變更範圍。增強的協作、機器學習功能、改進的流程和更高的安全性,都只是開端。對開發人員和工程師而言,雲端可以加速推出速度,因此得以進行微幅更新,而不是重大里程碑發行。對營運團隊而言,雲端提供了更簡單的方式來整合與分享資料,讓不同的群體能夠視需要深入瞭解。在建立雲端經濟效益的業務案例時,組織必須在長期預測中,考量這些改進的財務影響。
雖然雲端移轉確實提供許多優點,但需要對雲端經濟效益的細微差異進行事先考量、制定明智的決策及持續監控。否則,可能會發生常見的錯誤,包括:
假設財務不會變化:第一週、第一個月或甚至第一年累積省下的成本,不一定會反映長期財務預測。若要整體瞭解雲端經濟效益,需要考量許多不同的變數,包括加速開發時間和新的雲端式功能。若將雲端經濟效益範圍限制在直接的硬體效益,組織會產生不準確的預測,而導致雲端的業務案例偏差,同時錯失更多機會。
根據歷史使用量進行預測:雲端預算規劃是以隨用隨付模型為基礎,但僅依賴歷史使用模式的組織可能會發現自己準備不足,無法處理活動激增的情況。歷史使用量應該只是預測預算時考慮的其中一個資料點。季節性、發行和升級頻率、宣傳和行銷活動以及其他因素也需要納入考量,以進行適當的雲端資源規劃。
同等對待所有雲端元素:每個組織對於運算、儲存和其他基礎架構元素可能會有不同的優先順序。IT 團隊應該識別其優先順序和資源範圍,以瞭解哪些元素最能從雲端環境的可擴充性和彈性獲益。
將所有資料置於雲端:某些應用程式無法從雲端獲益。在這些情況下,移轉應用程式會產生額外的工作和成本,維持現狀可能較為簡單且更具成本效益。組織應該評估所有潛在工作負載,以識別在成本和資源效益方面可能 (及應該) 維持現狀的任何工作負載。
如果您的組織已定義雲端預算、查看組織優點並考慮潛在創新,下一步就是評估雲端供應商。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 (OCI) 讓雲端移轉變得很簡單,進而提供更高的效能、更低的成本,以及跨資料和安全性系統的更強大整合。
OCI 提供彈性且可擴充的基礎,以降低資料傳出費用並避免收到意外的帳單,並有一套現成可用的應用程式,可加速開發週期、產生更深入的業務洞察力及改善營運。
雲端價值架構的 4 大主軸為何?
以下是雲端價值架構的四大主軸。
什麼是雲端經濟學者?
雲端經濟學者是指組織中查看雲端基礎架構有形和理論優勢的人。其查看範圍包括透過減少硬體實際省下的成本,以及預估從加速工作流程和提高協作能力省下的成本。
哪種雲端模型最經濟實惠?
雲端供應商通常會提供公有和私有模型。在這兩者之中,從功能和成本來看,公有模型最容易導入。私有雲則需要較多的管理和初始設定。不過,組織可以使用混合式模型來連接公有和私有系統。混合雲的經濟效益各異,且成本通常介於公有雲與私有雲之間。
財務營運與雲端經濟效益有何不同?
這兩個術語有時可以互換使用,但財務營運與雲端經濟效益有一點不同。財務營運通常是指財務雲端營運,但有時是指更廣義的組織財務營運。在雲端情境中,財務營運是指管理整個組織的雲端整合與使用,包括文化影響。另一方面,雲端經濟效益只會查看財務層面,包括總持有成本和改進流程的財務影響。